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协调服务 > 精准扶贫

“贷”出来的小康——傅德春养牛记

阅读次数:2320来源:赤水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袁彰鸿  2018年3月28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从“梁子”上破败的土坯房到集镇上宽敞的安置房,从一亩三分土地到140多平米的养牛场,从年收入2万元的贫困户到5万元的小康之家,官渡镇龙宝村的傅德春一家实现了华丽的蜕变,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开花的结果。

“特惠贷”点燃脱贫梦

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宛如海上起伏的波涛。龙宝村位于赤水市官渡镇北部的群山中,是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村占地面积2.9平方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贫困人口263人。

傅德春世代生活在海拔最高的龙宝村小渔池组,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和特殊的地理条件,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大多数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2016年前,傅德春夫妻俩来到在厦门务工,主要以出海收海蛎为生,随着岁月的推移,孩子逐渐长大上学,父母年迈无人照顾,傅德春和妻子被迫回到家乡。

破旧的房屋,泥泞的山路,家徒四壁,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傅德春心里充满了惆怅和迷惘。作为一家之主的傅德春,意识到必须想点法子找点事情来做,才能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可是对于他来说,要啥啥没有,如何能够改变家庭现状?他的心里也没有底。

2016年,官渡信用社到村里召开金融夜校,向群众宣传精准扶贫“特惠贷”,并动员大家通过入股村集体经济获得利益链接分红的方式,增加家庭收入。傅德春听了之后,豁然开朗。

经过仔细盘算和深思熟虑后,他向官渡信用社申请了5万元的“特惠贷”,并通过他人介绍,购买了3头西门塔尔肉牛开始他的养殖之路。

网上流行着一个段子:“突然好想去放牛,没有生活压力,没有爱恨情仇,没有江湖套路,只关心我的牛在不在,它吃草,我睡觉。”

对于傅德春来说,文化不高,经验不足,资金不雄厚,渠道不畅通,养牛这件事情视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肉牛饲养投入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市场不稳定,种种不利因素考验着傅德春。果然,到肉牛该出栏销售的时候,市场行情低迷,加上养殖数量少,销路不畅通,傅德春养殖的3头肉牛没能给他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

别人家过年杀猪宰羊,他们家只能杀牛过年。当年,傅德春在亲戚朋友和村委的帮助下,忍痛将3头肉牛低价处理,一年折腾下来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背负一身的债。这样的结果让他开始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错了,他再次萌生了外出务工的想法。

“创业贷”托起致富梦

正当傅德春犹豫不决之时,信用社向他宣传了创业致富带头人陈其龙的创业故事,又坚定了继续创业信心。与傅德春同村的陈其龙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陈其龙通过就业培训,信用社创业贷款支持,发展乌骨鸡养殖产业成功脱贫致富,如今已是一名村干部了。听完信用社的介绍后,傅德春决定重头再来,毅然报名参加赤水市就业局SBY创业就业培训班。通过培训,他掌握了养殖的技术,理清了思路,找到了销售渠道。

培训结束后,他再次向官渡信用社提出贷款申请,经过实地调查后,官渡信用社向傅德春发放了农民工“创业贷”10万元。傅德春在自家的土地上建起了一个占地140平方米的标准养牛场,购买10头小牛。养牛场建成后,10万元的贷款资金所剩无几,但后期的饲养管理还需要钱,贷款也要按月付利息,这些开销怎么解决,成了傅德春最头疼的事。趁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空当,傅德春把钱的问题摆了出来,希望大家帮忙出出主意。实际上家里还有2万元的积蓄,傅德春想拿来救急,但这个钱是给孩子上学的钱,是给父母治病的钱。

妻子抱怨说:“孩子要上学,老妈要吃药,钱不能动。”母亲默默淡淡地说了一句:“媳妇,你跟着德春受苦了!”父亲一口接一口地抽着老土烟,沉默良久后,他坚定地说:“现在这个事是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家里要有啥事再想办法,钱先拿来救急。”

经过一家人的辛苦付出,10头肉牛长成了庞然大物,傅德春与龙宝村肉牛养殖场联系后,将自己辛苦饲养的10头肉牛打包销往花溪大牲畜市场,一次性收入13万余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017年,傅德春尝到了养殖肉牛的甜头,不仅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更足了。年底,傅德春一家喜迁新居,告别了世代居住的土胚房,搬入官渡镇易地扶贫集中安置小区。傅德春还考取了摩托车驾照,购置了一辆摩托车,早上骑车送孩子上学,然后回到养殖场精心伺弄牛宝贝,一家人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