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茅台农商银行的贴心服务!”
“农信小康屋住着巴适得很!”
······
近日,在农信小康屋家庭回访过程中,这是笔者听到最多的话。
作为一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茅台农商银行缘何受到老百姓赞赏?农信小康屋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带着疑问,笔者一路追寻着农信小康屋的足迹,目睹了贫困群众挪穷窝、拔穷根,生活正在发生新变化。
“两间”变“四间”
“房子结实敞亮,住着也安逸。”仁怀市喜头镇共和村的杨迟利指着墙上的农信小康屋铭牌,沧桑的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多亏了农商行的结对帮扶,帮我们一家人圆了安居梦。”
时间回溯到2016年10月26日,在人群簇拥和欢声笑语中,随着相机“喀嚓”的快门声,洋溢着喜悦色彩的农信小康屋交接仪式被定格。
而在交接之前,令人痛心的是,一家4口,两间危房,晴天怕火、雨天怕涝,成为这个“两无户”家庭抹不掉的记忆。兜底政策解决了一家人的“两不愁”问题,然而如何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成为杨迟利日思夜想的头等大事。
“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脱贫攻坚的脚步。”
“安全房子的问题,我们来想办法。”
······
2016年3月,在一次金融扶贫调研中,时任茅台农商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刘常贵的一番话点醒了杨迟利,也为一家人带来了新希望。
后经该行党委研究,决定捐资10万元为其修建安全住房,并命名为“农信小康屋”。
同年10月,农信小康屋如期交付,80平方,三室一厅,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杨迟利紧紧地攥着“金钥匙”流下了幸福和感动的眼泪,这才有了开头我们看到得那一幕。
在第一次“吃螃蟹”的尝试下,茅台农商银行在仁怀市部分乡镇开展了试点工程。
和杨迟利家一样,在结对帮扶的务川县泥高镇高炉村,申学辉等3户也成为了第一批享受农信小康屋政策红利的贫困家庭。
就这样,农信小康屋的种子慢慢萌芽了。
“忧居”变“优居”
沐浴着脱贫攻坚的春风,农信小康屋政策在仁怀市和务川县持续发酵。2017年,茅台农商银行一鼓作气,投入资金50万元,建设农信小康屋14栋。
“如果说2016年是萌芽期,2017年是探索期,那么2018年就是成长期。”谈及农信小康屋的发展历程,茅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谊感叹道,“2018年,农信小康屋如雨后春笋般,在仁怀市各个乡镇拔地而起!”
新房在一天天“长高”,杨志五每天都要去瞅瞅。那是他的农信小康屋,他不愿错过每一点变化。殊不知,2018年之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
1间泥石“混搭”的烂瓦房,祖孙三代挤在一起。周边群众日渐脱贫,自家的境地却一度像凝固了:身患尘肺病,婚姻失败,生锈的回风炉台面是孩子唯一的“课桌”。
2018年6月,茅台农商银行携手仁怀市红十字会,设立“农信小康屋”公益项目,建立健全双方合作机制,致力于改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住房条件。这一公益行动,给杨志五这样的家庭注入了新鲜血液。
与往年不同,现在杨志五终于不再提心吊胆了——在茅台农商银行驻村第一书记的大力协同下,杨志五家的农信小康屋有70多平方,两室一厅,家具送货上门,实现了居住面积从“忧”到“优”的完美转变。
如今,杨志五住有所居,儿子学有所得,平时打零工的同时,他还兼职管理仁怀市喜头镇龙坝口水库,工资800元一个月。杨志五坦言:“挪出了穷窝,机会自然就来了。”
“木屋”变“洋房”
“多亏了农商行,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2020年10月末,在仁怀市喜头镇“农信小康屋”交接现场,81岁的周吉卯老人看着眼前的小洋房,脸上挂满了会心的笑容。
一家6口人,三间破木屋,一年一修,勉强能遮风挡雨。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廖云棋觉得对不住母亲,但他只能把“住有所居”的愿望埋在心底。这一切,让茅台农商银行驻村第一书记吴鹏很是揪心,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20年4月,“农信小康屋”政策给廖云棋一家带来了转机。2020年“农信小康屋”公益项目启动,廖云棋不仅得到了茅台农商银行的大力帮助,还获得了建设资金。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农信小康屋”顺利交接。
据茅台农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王飞介绍,“农信小康屋”已成为茅台农商银行金融扶贫的一张靓丽名片。按照银行出资、政府协助、村委主抓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群众脱贫的“关键难题”,助力他们实现“拎包入住”,是保障老百姓住房安全的民生工程之一。
如今,廖云棋一家的小洋房有100多平方,日光清透,窗明几亮,还为他家配齐了家具、家电。“谁能想到,是农商行帮我们家圆了安居梦!”廖云棋喜极而泣,生活终于有了一道亮光。
“现在有了自己的‘窝’,下一步就要努力把日子搞好了!”王飞一边拉着廖云棋的手,一边叮嘱他,要照顾好母亲和家人,有困难记得找农商行,要把生活过得像门前的橘子树一样,硕果累累。
回眸“成长路”,农信小康屋也同样交出了喜人“答卷”。截至年末,茅台农商银行共修建“农信小康屋”155栋,投入建设资金410万元。
年初,茅台农商银行还获得了“遵义市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先进单位”称号,使那一抹温馨幸福的“信合绿”更加厚重绵长,铺陈着老百姓“居有所安”的温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