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 业务浅谈

“沉浸式”解读电信网络诈骗--“银发族”如何防诈

阅读次数:2086来源:播州汇隆村镇银行  作者:王敏佳  2021年8月10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前言:父母一代人都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勤俭节约已融化进他们血液里,但自从妈妈学会网购,年复一年,她乐此不疲。一日,她拎着一堆包裹回来,我突然问:你知道什么是电信诈骗吗?她一脸不屑:肯定知道嘛,电信诈骗就是骗子冒充电信公司的人来骗我钱呗,我不可能被骗!她一脸笃定的在等我的表扬,60岁的她,开心的像个孩子。

近年来,随着金融互联科技迅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确实为大众提供不少便利。“银发族”渐渐成为发展进程中的“慢跑者”,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目标群体。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超过2.6亿,这部分群体,更需要我们用技术、用耐心、用“适老”的思维模式,编织防护网。

一、电信诈骗是什么?

电信诈骗中的“电信”不是三大运营商中的“电信”,而是泛指电子信息诈骗犯罪。犯罪的方式是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骗局,对受害人实施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转帐。

划重点:不见面。通过各种方式骗取钱财,所以不要以为您用的是移动或者联通卡,就不会被骗子盯上。

二、有哪些骗术?

冒充“公检法”、冒充领导、冒充熟人、冒充购物网站客服等,利用受害人急于“解决问题、摆脱干系、减少损失”的心理,诱使受害人将钱转入骗子提供的所谓安全帐号,从而实施诈骗。

老套的骗术,熟悉的剧本,但又骗人无数。以下几类老年人被骗较为典型的骗术:

(一)以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为由,声称帮你转接“公检法”相关部门调查涉及法院传票、公安局案件等电话。假!

(二)“公检法”办案人员以涉嫌犯罪为由要求通过网络或电话给你做远程笔录,并强调在调查过程中,远离亲朋好友,必须保密。假!

(三)要求加微信,或者通过网络给你发送警官证、通缉令、逮捕证等证书文件。假!

划重点:煽动情绪、隐蔽性。骗子利用老年人无助易焦虑的心理弱点,采取先承诺、后诱导、再恐吓方式不断刺激受害人情绪,从而导致受害人无法理性思考,陷入骗局。

(四)中奖电话。通知中大奖,要求提供银行卡、身份证,并先转帐手续费到指定账户后,再将大奖放发你银行卡。假!

划重点:天上不会掉馅饼。

三、遭遇电信诈骗后,追回损失难吗?

难。首先电信诈骗属于有组织性的团伙作案,他们人员众多且分工明确,骗子提供的银行帐户并不是骗子本人的银行帐户,受害人转帐成功后,短短几分钟内款项会分解到众多不同银行的各个帐户,最终汇入境外帐户。所以,接到报案后,警察同志会在众多银行中查找收集信息,工作量浩大,所以打击难度较大。

四、套路太多,可以预防吗?

可以。虽然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重要共性特征就是:非接触式。诈骗人从头到尾都不会与受害人见面,接到陌生电话或陌生短信时,牢记“四不”原则:

不点:陌生链接不点;

不信:陌生电话不相信;

不说:个人信息不说;(身份证、银行卡)

不转:不转帐、不打款。

如果实在记不住,那就记住一条吧:自己的钱财只能进、不能出。在无法判断真假的情形下,做一只安安静静一毛不拨的“铁公鸡”,是对您财产最大的尊重。面对骗子的花言巧语,如果实在不放心的话,也要保持冷静,切勿冲动线上转帐,到身边银行、到公安机关把事情始末向银行柜台工作人员、警务人员描述清楚,多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要相信术业有专攻。

防诈反诈、从我做起。先给家里的每一位老年人下载反诈利器“国家反诈中心APP”,再在手机里分别输入必须查看的号码:12381(工信部与公安部联合上线涉诈短信预警)、必须接听的96110(反诈专线)。同时告诉家人,如果接到96110时,你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一定耐心听取劝阻员的劝导,避免上当受骗。

每个人,都是自己钱袋子的“反诈卫士”,为了能实现“天下无贼”的和谐金融环境,面对魔高一尺的诈骗新态势,启示每一个人都要保持道高一丈的清醒,坚守“四不”原则,携手共建全民反诈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