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社会实践采访的朋友告诉我,要回乡办件家族中的大事,为此他的父亲已辗转老家和临近县域上千公里,只为找寻一种特殊的石材和手艺精湛的篆刻师,把一分一厘的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时逢气温骤降零度,增加了行车难度,朋友的父亲奔波在路上为他爷爷尽孝,且甘之如饴。看着即将刻在碑上的文字,“风中采蕨,冒暑耕锄,戴月行商,雪里造屋,慈严教化,品行常嘱,年逾古稀,筑路修福,豁达重义,省己慎独”,不觉中,我的思绪飘远,又想起了李爷爷和他的一生。
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李爷爷出生在贵州省桐梓县马鬃乡的一个小山沟里,是家里的长子。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得到解放,而在大山之中的马鬃乡还未正式解放,那一年李爷爷6岁,进了私塾,跟着教书先生学习。就这样,到了1958年,国家大办钢铁,李爷爷身处的马鬃乡人民公社就有一个钢铁基地,学校要组织下乡访问钢铁工人,支援农业,作为一名中学生的他除了学习以外,还要帮助务农的人插秧、收割,学习收获、丰收的喜悦在校园、田间弥漫,这样的日子充实且快乐。岂料一日开始,竟然四十多天没有发粮食,农民家庭早将种子都上交国家,家无余粮。他的父亲和祖父在1959年与1960年相接之时相继去世,不幸失怙,然长兄如父,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兄弟姊妹,少年辍学担起家庭的重担,那一年他十五岁。
食不果腹,就到山上采野蕨菜,一家大小总算是熬到了1960年的冬天,国家又开始恢复发粮,自己再种点蔬菜,逐渐又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凭借上过私塾,李爷爷进入生产队任会计,一干就是28年,期间给家中的兄弟姊妹都置办婚事,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少时因为家庭变故无奈辍学,没能继续学习,所以李爷爷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在普通农民家庭少有人接受教育,仅有少数男性上学的年代,李爷爷不顾周边人的非议,将全家六个子女送入学堂,并告诉他们只要能上学,就继续读,他全力支持,但家中八口人需要养活、念书,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常入不敷出。
1981年沿海已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的春风还未吹到贵州大山,车辆少,信息又不流通,本来38岁的他是要前往湖南湘潭探亲,无意中听到了消息,第一时间想要抓住机会改变家庭生活现状,于是凭借十里八乡的好口碑,获得了银行贷款,带了本地的特产,天麻、杜仲皮等药材去广州售卖。第一次离开农村,去到了只听说过的广州南方大厦,应接不暇的各种进口工艺品、布匹、手表让人眼花缭乱,和马鬃乡的生活天差地别,让家乡人也用上好货物这一念头深深印在他脑海中。随着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人口逐渐流动,1984年李爷爷带头和第一个马鬃乡的万元户成立了马鬃乡第一个个体经营者协会,一办就是十年,从广州批发商品给当地个体户,算是带领马鬃人民走上正确的经商之路,这也是陈爷爷后来对后辈说起最为自豪的事。
1987年,李爷爷自学驾驶汽滚车,跑到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去运石灰,搬砖头,终于修起了家中的第一栋砖房,家庭生活有所好转。而生活总不是一帆风顺的,做生意有所亏损,女儿正在贵州农学院念书,家中最小的儿子生了重病到大连医院(现遵义医学院前身)治病借了许多外债,大儿子刚刚考上福州大学,家中还有更小的孩子,吃穿念书,每一项都需要钱,压力纷至沓来。但他不相信没有办法解决眼前的困境,“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选择再一次走进银行去贷款给家中六个子女继续念书报名,周围人不理解,上大学这种“不挣钱还花钱”的事情竟然还要贷款。
多年后,孩子们都顺利毕业,参加工作了,有了家庭,李爷爷还常召开“家庭会议”,嘱咐子女勤俭持家、和善有爱,工作和学习都要精益求精,认真负责,告诉后辈尽力而为就问心无愧。他不断鼓励后辈坚持学习、回报家乡,小到自己出力为家乡修建第一个山间蓄水池,日常作为家乡村民的用水,干旱的时候还能够引水灌田,大到自己出资、亲自参与为家乡修路,原本需要经过险峻悬崖、步行一个小时的山路,现在汽车十几分钟就可以到家门口,乡亲们都对李爷爷赞不绝口,他总是摆摆手:“有力出力,有钱出钱”。
李爷爷的一生也是许多中国农民的一生,他没有学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他用一生在践行,历经磨难,然自强不息。历史变迁,时代车轮总是向前,而他们就是流动中的中国,他们如何,中国便如何。中国人的温良、坚毅、赤子之心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愿我辈奋发向前,谨以此篇纪念李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