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 维权 协调 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海拾贝 > 银苑百花

人生三境界

阅读次数:2189来源:红花岗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作者:刘方  2011年7月1日
分享到:QQ空间QQ好友新浪微博微信

 

境界一词,可以理解为人对宇宙万物领悟的程度,或者说是人认识问题到达的某种高度。大千世界,众生各异,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境界不同,做人做事,生活趣味则大不一样。以下辑录几则有关境界的话题,供大家来共享。

春秋时期,有一次楚王外出打猎,把弓丢失了,手下人急于寻找,楚王说,楚人失弓,楚人得弓,不用找了。孔子听见了此事,认为楚王的境界不够,应该把楚字去掉,人失弓,人得弓。后来老子听说了此事,认为孔子的境界还不够,天地万物齐一,人和弓没有区别,应该把人字去掉,失弓,及得弓。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处处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为一点小事汲汲于心,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所以境界修为越高的人,看问题越通透,心灵的束缚也越少,反之,则处处障碍丛生,放不下沉重的思想包袱。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是强调人要有一颗慈善的心灵和悲悯的情怀,有包容和接纳一切的博大胸襟。俭是俭淡和朴素,是一种高修养的生活态度。俭淡的人有能力去争取,但他们却并不完全看重这一切,抱朴守素,不做欲望的俘虏。不敢为天下先,并非凡事做缩头乌龟,缺乏担待的能力,而是厚积薄发,审时度势,相机而动。慈为心善,俭为知足,不敢为天下先为行无过,有此三境界,离圣人不远矣。

禅宗有云:“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一个人的幼年时期,处于对外界认知和求知的阶段,此时心地无暇,一派天真烂漫,看山是山;涉世越深,觉得人间的事情太复杂,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真假难辨,已经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此时看山不是山;当阅尽世事,心智渐渐成熟,看透了一切名利的争斗,万事萧然,回归本性。有道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此时看山还是山。

唐代药王孙思邈总结出医家三境界: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同理,所谓上医,乃胸怀天下,忧国忧民之辈,他们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专门医治国民的愚昧和贫穷,希望百姓安居乐业,过上幸福太平的日子;中医者,不光是单单针对疾病本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讲求辨证施治,不但医病,而且医心,注重精神和药物的整体疗法;所谓下医者,与庸医无异,滥用虎狼药,只为治病而治病,结果伤及人体其他脏腑,顾此而失彼。

清代学者王国维总结出求知需经过的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要成就一番事业成就,必须准备付出极大努力,并且要能够承受寂寞和孤独,不为外界诱惑所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经过第一境界之后,并非三分钟的激情就到达了成功的彼岸,这只是开始,还需继续上下求索,痴心不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在历尽了重重险关和种种磨难之后,身心疲惫,心力交瘁之余,不经意间终于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