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回家了,一到家,就把自己深深陷在沙发里,等着妈妈的饭和菜。拿出手机,打开朋友圈,突然,手指停下了,被屏幕里那块挂在异国他乡的风肉和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情吸引住。
发图片和文字的是我的大学老师,年40有余的他现在只身在美国求学。文字中这样描述到——“任何食物,只有当它浸润情感之时,才会在食物的自然风味之外,增添情感积淀的历史厚度。异乡品故乡,乡愁日盛矣!”图片里,冰雪交融,鸟迹无踪,唯见雪人一个,风肉两三块,满屏的孤寂和乡愁。
对于我这种常年都在家门口“绕”的人来说,“乡愁”躲在余光中的诗句《乡愁》中、藏在余秋雨笔下的“灯火”里。但是,说道“食”情确感慨良深。大学时离家求学,哪怕就在省内,也不忘带上“母亲牌”的油辣椒;怀孩子时,嘴巴特别刁,吃什么吐什么,唯有母亲熬的那碗白粥可以下肚暖胃;心情不好时,也总想回家,吃上一顿,睡上一觉,就会豁然开朗。
久未谋面的朋友来了,免不了要在家里亲手准备一桌美味的饭菜;每逢佳节,做父母的、当儿女的都要聚在一起吃顿饭;远方的游子,总是效仿着渴盼做出母亲手上那一味最简单的饭菜······我们通过油盐酱醋传递一种又一种情感。
食物的味道似乎可以从彼此穿越时空呈现当下,人们的喜怒哀乐往往通过各种食物的味道深入胃面,刻在心里,写在脸上,终究情感得以释放。人类穿越时空对美味的追求,又何尝不是一种厚重的乡愁,又或者是一种独特的情怀。